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维拓学术»学术研究» 详细页

维拓设计四十周年建筑大讲堂节选——养老设施中的"尊严设计"

2019.11.26

维拓设计四十年建筑设计大讲堂,养老事业部总经理邸威为大家带来《养老设施中的"尊严设计"》专题讲座,通过"尊严设计",他要让养老设施设计重新回归设计的本质。

 

 

大家好,我是维拓医疗养老事业部总经理邸威,建筑设计从业17年,其中10多年时间在摸索实践老年建筑的设计。今天与大家分享《养老设施的"尊严设计"》。这不是一个技术性问题,而是一个我们在老年建筑设计中如何重新回归设计本质的问题。

 

 

我国养老设施建设量近年来呈逐年稳定提升态势,主要是因为我国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严重。从2011年到2018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66亿,未来30年左右,这一数据将达到3.29亿。2018年统计养老床位为845万,每千名老人的养老床位32张,但在十三五规划中是要达到35~40张,所以这方面的缺口还非常大。 

 

 

在2018年统计的数据中,全国一共拥有17万个养老设施,这些设施软硬件条件参差不齐,而且种类繁杂,提供服务的水平在现阶段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只有一些一、二线城市相对高端的养老机构中硬件配置与软件服务才能够达到一定水准。未来,养老设施仍是解决中国养老服务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而今天谈到的"尊严设计"也主要是围绕这类建筑来探讨。

 

 

 

养老设施的使用者主要有两类人群,一是老年人,他们在设施中延续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并获得所需的照料。另一方面是工作人员和服务人员,他们在设施中为老年人进行照护服务。所以养老设施是生活+服务两种行为的共同载体。

 

 

养老设施设计本质上是在设计长者的生活和服务者的工作,好的生活和好的服务基本核心是维持长者和服务者的尊严。判断养老设施的好坏,不只看它的硬件是否足够奢华,或者服务是不是非常详细和流程化,而首先要满足长者和服务者基本的生活和工作尊严,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尊严设计",尊严设计与适老化设计有何区别?

 

工业化批量化设计的时代,设计师往往重视表象的硬件呈现,在过去一段时间,设计师在设计老年建筑时存在两个误区或者说是认知高度的不足:

 

一是以单纯的硬件适老化设计取代以人为本的综合性设计;

 

二是过于死板和教条地执行“标准化、效率化、功能化”的设计原则;

 

导致设计结果看似合理而准确,其实过于冰冷和无情。

 

尊严设计的范畴远远大于一般意义上的适老化设计,尊严设计更强调通过空间的设计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以及工作状态,而不仅仅是行动安全、身体适应、生活功能的实现。

 

 

尊严设计比适老设计有更广泛的意义和更重要的作用。

 

 

尊严设计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思考?

 

通过以往设计实践的经验教训,我将尊严设计总结为两大维度——长者和服务者,他们在生活或工作行为中获得基本尊严的方面又有很多。例如:

 

⒈长者层面:


① 社会生活延续:对于老人来讲,社会生活必须在养老设施里面延续,人的社会化本性必须首先得到尊重。

 

② 生活的仪式感:老人到养老设施里接受养老服务,需要有生活的仪式感,需要每个行为都要有生活的品质。

 

③ 自由选择方式:老人进入机构是来享受晚年生活的,所以在各种生活的功能上,要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没有选择的权利,机构就和监狱没有区别了。

 

④ 隐私充分保护:在养老设施中,要把老人当成健康人对待,一定要充分保护他们的个人隐私,让老人享受精神与人格上的快乐。

 

⑤ 资源获取公平:在养老设施里,一定要尽量保障老人各类资源和服务获取的公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⑥ 个性化和回忆:任何人都有个性化的需求,老人也不例外。不能把进入机构的长者全部贴上“残疾、弱者、智障”等统一标签后,毫无情感地“管束”。

 

 

(图片来源于网络)

 

⒉服务者层面:

 

① 安全的工作环境:必须要有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这是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

 

② 较低的劳动强度:在养老设施里的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往往很大,超出其承受范围,他们就获得不了工作的尊严,在职业上就不会长久。这也是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大量流失的主要原因。

 

③ 情绪宣泄渠道:养老设施里工作人员情绪很容易压抑,时不时面对老人与家属的不理解不配合甚至各种悲欢离合的苦楚。给员工提供足够的情绪宣泄渠道和空间,对员工来讲是非常好的方式。

 

④ 生活基础保障:我国设施内的服务者往往也是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既要保障其工作的顺畅也应关注其生活基础保障,比如说最为基础的衣、食、住、行、休的需求。

 

⑤ 职业能力提升:养老机构很少有正式的医师和护士,因为医生、护士在专业医院里面可以获得职业晋升的渠道,但养老设施里提供不了这样的渠道。其他工作人员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能力和晋升渠道的忧虑。机构想要留住人才,就必须关注这个方面。

 

⑥ 获得社区支持:养老设施内的所有人,往往像一个小社会,如何让员工获得社群的支持,感受集体的温暖是尤为重要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建筑空间是养老设施中一切行为的空间载体,做为养老设施空间的设计者,我们一定要充分理解和保障这些"尊严"在设计上的实现。

 

 

下面简单举几个例子,来具体说明尊严设计的思考方法和实现手段。

 

⒈社会生活延续:

 

这是一个酒店改造养老社区的项目,规模比较大,其中包括活跃长者公寓及其生活文娱配套设施、护理机构、康复医院以及一个对外部社区开放的城市客厅。老年人平时的生活、护理、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包括医疗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满足。
原酒店设计了一个1200平米20多米高的大堂。在养老设施旁有一个大型全龄住区。我们就大胆突破,把对面全龄社区业主的公共会所设计在这个大堂里,相当于在这家养老机构嵌入了一个全龄化的开放型活动中心,为养老设施引入不同年龄、不同特色的人群,提升设施的整体活力。

 

 

设计中在大堂中部利用层高条件设置了夹层空间,形成一个围绕大堂展开、并能俯瞰内部大堂和外部湖景的空中环廊。活跃公寓和护理机构的老人都可以在这个环廊上活动。活动过程中长者和外来社区人群不会有过多交叉,但双方都可以互相看到,让生活在这里的老人可以看到外界社会活动与生活,如果有意愿也可以到一层大堂去参与各类社会化活动。

 

 

首层有年轻人的健身场所,有中年业主们的餐饮会客空间,还有儿童的游乐空间。全龄社会人群的引入,是这家机构设计的亮点,也是延续老年社会化生活的一种手段。

 

⒉个人隐私保护:

 

这是一个认知障碍症照护机构的设计,在这个空间中,共设置10张床位。认知障碍症老人的日常生活圈层一定要控制在一定规模,防止其遇到陌生人而产生焦虑、狂躁等负面情绪。

 

我们把10个老人分成4和6两组生活空间,每一组都有自己一个小的公共客厅(活动空间),两组公共活动空间之间还有一个集中的大活动空间。家属和服务人员都从背侧走廊进入这一区域,不会穿越老人们的生活区。这样就会给老人营造一个非常有安全感的空间。

 

 

同时还在照护单元入口处,也是内部集中活动区和家属会见区旁白呢,设计了内庭院,通过把阴晴雨雪和植物四季变化的感受传达给老人,以起到对他们认识障碍症的延缓和治疗会有非常大帮助。

 

⒊资源获取公平:

 

这里的三个案例是不同时期的三个项目的双床标准居室平面,大小形态各异,但都遵循了一个原则——就是每一个护理间(居室)不管配置是什么样的,靠外窗和靠内走道床区资源的分配必须是公平的。

 

 

每个床区包含床、床区主灯、、陪护沙发或休息区坐椅、床头柜、书桌、衣柜等。旁边的另一个张床区也完全相同均等的布局,它们唯一共用的就是这台电视。甚至有的机构里,房间里不设电视,而是老人床头各自的PAD来代替。公平的资源分配即保障不会影响到别人,也对销售产生正向作用。唯一的差别就是一个离窗近,一个离窗远。如果两个老人,住一个房间,资源公平获取是他们未来生活愉快顺心的基础保障。

 

 

韩国三星项目的通柜分隔

 

至于两张床中间区间怎么分,形态就很多,比如说可以做矮柜,有实用性功能。有作屏风的,还有做拉帘的,甚至还有很多种。韩国三星一项目,使用通顶柜,而不是用矮柜子,但有缺点就是挡光。我们一个烟台项目,使用矮墙,陪护沙发在放下休息的时候,不会造成影响。还有附加纱帘方式,如果需要诊疗和处治的话,加上纱帘隐私性会更高些。

 

 

烟台项目的通柜+纱帘分隔

 

在一个天津项目中,对于高等级护理床位(双人间或四人间)除了公用卫生间,我们做到了每个床区资源的公平分配,同时我们通过设计再进一步,让里面的每张床都有一扇外窗,都能够享受到外界的通风、采光和景观。

 

 

⒈较低的工作强度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机构护理单元平面,护理站最远能够兼顾到的位置是否是最简短的,护理部内部是否有专用的工作通道,是否有一个非常合理的工作流程等,都是在为一天24小时三班倒的护理人员降低工作强度做准备。

 

 

⒉生活保障与职业提升


这个项目是根据机构里面的员工规模充分利用了地下空间,在运营方计算男女员工的比例之后,我们在地下空间设置相应的生活空间,包括居室、活动空间、体育空间等全部,一应俱全。房间全部都设置在下沉庭院之中,保障足够的采光和通风效果。男女员工都可以通过下沉庭院去室外活动。

 

 

而且员工生活区的通道是直接连接到行政办公区的,管理者与一线员工是接近的。同时还设置了小小的减压室,员工有负面情绪时可在减压室内有专门的人进行谈话和疏解。办公区也设计成开敞的形式,可以定期为员工举办各类学习和培训的课程。这也为员工职业能力提升创造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以上这些内容,提示我们要重新回归设计的本质。

 

什么是设计的本质?我理解,建筑空间设计就是为了给人的行为寻找合适的载体。

 

而做养老设施设计最重要的两点就是:一要感受生活,二是要感受人性。只有做到了这两点最为基础的内容,才能做出好的设计。

 

 

 

邸 威

 

高级建筑师,维拓设计医养事业部总经理、副总建筑师,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标准化委员会理事、行业标准编制评审专家。2002年加入北京维拓时代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长期致力于康养地产、老年社区、养老机构等产品的研究与规划设计工作。

 

近年主持参与了30余项养老项目的规划设计。涉及金融保险型养老社区、老龄产业园区、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康养地产以及既有建筑改造医康养综合机构等诸多类型项目。其中一批业内标杆型项目落地运营,效果良好。

 

在工作实践过程中,带领设计团队进行广泛和深入的养老政策、产业发展、为老服务、项目运营等方面的研究,发表相关论文近10篇。参与或主持了多项国家、地方、行业协会老年建筑规划设计相关标准及规范的编制工作。

 

主要项目:

 

中铁华兴旧宫养老机构项目;

万科北京随园养老社区项目;

北京首厚·友谊健康社区项目;

北大资源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养老项目;

燕达金色年华养护中心二期;

合肥紫蓬山旅游养老社区;

宏图安徽和县旅游养老社区;

鲁能文昌旅游养老社区;

鲁能文安旅游养老社区;

合众合肥养老社区CCRC组团及综护楼;

合众南宁养老社区CCRC组团及综护楼;

沈阳万方北京太阳城养老社区;

东方太阳城老年公寓等数十个项目。

 

学术成果:

 

在国内专业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主要有:

《浅议养老社区配套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原则》;

《新时期老年人居住空间设计发展趋势》;

《浅议机构型养老设施“家庭化”设计策略》;

《老年人居住环境无障碍设计探讨》;

《老年公寓居住系统功能模式探讨》;

《浅谈全失能介护单元设计原则》等。

 

科技成果:

 

曾先后主持或参与过十余项政府、协会及企业养老服务标准的研发设计与编制工作:

北京市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设计标准》;

老龄产业协会《旅居养老服务机构评价准则》;

万达集团《商业地产建筑适老化设计指引》;

华润集团《城市近郊大型低密度养老基站标准化研发》;

中铁置业《养老地产开发和运营模式研究》;

华夏幸福《全龄社区规划设计导则》;

众美集团《阳光汇产品系标准》;

维拓设计《全程照护型养老社区规划设计要点》;

维拓设计《机构型养老设施家庭化设计策略研究》;

维拓设计《老年人居住环境无障碍设计要点》;

维拓设计《适老住宅要点》等。

您可以了解更加全面的维拓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