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维拓学术»学术交流» 详细页

朱小地:社会转型中的建筑创作

2019.09.27

维拓设计40周年大师讲堂

 

 

朱小地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天津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建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019年9月18日下午,北京建院总建筑师朱小地先生受“维拓设计40周年系列活动之大师讲堂”之邀,于北京维拓设计大厦进行了主题为“社会转型中的建筑创作”的学术讲座,维拓北京及京外分公司数百位建筑师通过现场及网络直播参与了本次活动。

 

 

演讲中,朱总将多年创作经验与体会进行了总结和分享,通过实践案例阐述了自己独特的设计观。

 

 

“为什么建筑师对同一项目的设计会有完全不同的答案?”“创作是理性的还是唯心的?”朱总认为,建筑创作可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物质化的创作,通过建筑策划和专业化的技术手段实现理性的建筑成果,是可以复制的设计;另一个则是通过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遵从个体的内心进行主观意识的建构,如同进行“空间的魔术”。主观建构的创作超越现有的思维范式,颠覆重复性设计,是设计的真正价值所在。

 

 

 

建筑师大多是面对场地做项目,“见山是山”,这是问答式的设计。而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背对场地做设计,与历史、人文、环境、时间进行对话。只有设计角度和观念的转变,才能超越传统的建筑形式和技术思维,形成新的范式和概念。

 


“又见五台山”剧场

 

在“又见五台山”剧场的创作中,朱总通过自身对五台山特殊人文和环境的思考,打破传统的剧院范式,采用峰回路转的折叠空间处理人与建筑的关系。

 

 

 

日夜景色的变幻

 

用金属、石材、玻璃等材料的组合和转折投射自然的影像,感应晨昏、四季的时间变化,形成新的场所和体验感。

 

 

 

 

“又见敦煌”剧场

 

“又见敦煌”剧场是朱总面对历史和自然的又一实践。在两千年历史、四大文明、绿洲沙漠的交汇处,建筑师如何通过进行深度思考和表达,实现自我观念与外部世界的对话?朱总的答案是通过诠释水与沙漠的关系,折射人类对于文明的尊重。

 

 

“水”的意象没有通过常人形式化的概念进行肤浅的表现,而是在极简的形体上用马赛克和层层叠叠的玻璃表现了水在沙漠环境下的纯粹、透明、反射、模糊、变化、蔓延的特性。可见,建筑师超越形式的思想深度和表达能力是建筑创新的必要条件。

 

 

 

朱总认为优秀的建筑师要投入大量精力到非赢利性的实践和探索中。在设计中,不局限和满足于业主的简单需求,要对环境进行新的认知,构建新的需求和可能,创造独特的价值。

 

“渠” 

 

在贵州楼纳谷地的山村里,朱总没有按业主的设想盖房子,而是将一条贯穿山村两千多米长的水渠改造为一个艺术化的装置和新的体验场景。通过在水渠内放置LED灯,给山谷塑造了独一无二的夜间景观和艺术化的标签。

 

 

 

“塘”

 

江西万安县夏木塘的乡村建设同样从盖房子转变为关注村落自然条件的整理和挖掘。通过改造非人性化的现有景观——水塘,来回归乡村特有的野趣。朱总通过“网”的元素,让人从塘边走向塘上,建立起人与水塘之间全新的关系。

 

 


“花房”

 

在四川雅安乡村建设中,如何激活不适合村民生活的闲置村落?朱总结合四川雅安独特的植物和多雨的气候条件,将花的元素与村落建筑相结合,创造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花房”。人通过“花”的媒介,构建起人与自然的新的和谐。

 

 

 

最后,朱总与现场建筑师们进行了互动,就城市更新和青年建筑成长等话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通过讲座,朱总的设计观点和作品加深了建筑师对专业的理解和认知,而他对创作的追求和心态更启发了建筑师对职业的思考和提升。

 

 

赠送讲堂纪念品

 


参会嘉宾合影

您可以了解更加全面的维拓时代